一、混凝土澆筑后,局部或大部分長時間不凝結硬化。已澆筑完的混凝土結構物表面起鼓包,俗稱表面“開花”。
原因分析:緩凝型減水劑(如木鈣粉等)摻入量過多。以干粉狀摻入混凝土中的外加劑,含有未碾成粉狀的顆粒,遇水膨脹,造成混凝土表面“開花”。
預防措施:如需緩凝混凝土,直接使用標準生產(chǎn)的緩凝水泥。應熟悉外加劑的品種與特性,合理使用。不同品種的外加劑不要混用。粉狀外加劑要保持干燥,防止受潮結塊。
二、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漿粗糙,或有許多小凹坑。
原因分析: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凈,粘有干硬水泥砂漿等雜物,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粘損,出現(xiàn)麻面。木模板在澆筑混凝土前沒有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,澆筑混凝土時與模板接觸部分的混凝土水分被吸收,致使混凝土表面失水過多,出現(xiàn)麻面。鋼模板脫模劑涂抹不均勻或局部漏刷。混凝土振搗不實,混凝土中的氣泡未排出,一部分氣泡停留在模板表面,形成麻點。
預防措施:模板表面清理干凈。木模板在使用前要用清水充分濕潤,清洗干凈,不留積水。鋼模板涂抹劑要涂抹均勻。混凝土必須按照操作規(guī)程分層振搗密實;每層混凝土均應振搗至氣泡排除為止。
三、混凝土局部酥松,砂漿少,石子多,石子之間出現(xiàn)空隙,形成蜂窩狀的空洞。
原因分析:混凝土配合比不準確,或原材料計量有誤,或加水量不準,造成砂漿少石子多。混凝土攪拌時間不夠,沒有拌合均勻,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差,振搗不密實。混凝土一次下料過多,沒有分段分層澆筑,振搗不實或下料與振搗配合不好。模板孔隙未堵好,或模板支設不牢固,造成漏漿導致形成蜂窩。
預防措施:混凝土攪拌時嚴格控制配合比。混凝土應攪拌均勻,顏色一致。混凝土自由傾落高度不得超過2米,澆筑樓板時自由傾落高度不得超過1米。
四、混凝土結構內(nèi)有空隙,局部沒有混凝土,或蜂窩特別大。
原因分析:在鋼筋密集、預留或埋件處,混凝土澆筑不暢通。混凝土離析,砂漿分離,石子成堆或嚴重跑漿,形成特大蜂窩。未按施工工序和施工工藝操作。混凝土中有土塊雜質(zhì)摻入。一次下料過多,振搗不到。
預防措施:在鋼筋密集處,可采用豆石混凝土澆筑,必要時采用人工搗固配合。預留孔洞等處采取兩側下料和側面開口振搗的辦法。